野生动物种群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区,分布亚热带近海动物群和林地、灌草丛、农田动物群。清光绪阮兆元遗稿《椒江水产志》载生物177种,其中鱼类94种、甲壳类30种、软体类30种、鸟类11种。民国《海门镇志》载常见禽、兽、鱼、虫类69种。

本世纪初,境内山林葱郁,野生动物种类繁多,尤以章安、梓林、杨司、黄礁近临海境为盛。据猎户和土产收购人员记述兽类50余种。50年代以来,天然阔叶林逐渐减少,兼之使用农药、毒饵、过度捕猎等原因,猛兽猛禽趋于绝迹。近海生物资源亦因捕捞过度、工业污染等原因渐趋衰减。近年出现新种有大头虾,福佑螺(俗称蜗牛)等,皆由引入养殖而逸为野生优势种,危害内河水域生态。境内各类动物约2000余种,选介216种。

兽类

华南虎俗称大虫、老虎,猫科。历史上出现过虎灾。本世纪40年代在椒北偶见。建国后绝迹。

豹猫科。金钱豹体型较大;云豹又名龟纹豹,体型小。本世纪初多见,建国后偶见。70年代临海县管岙朱姓猎人在境内黄礁乡吊岩坑捕杀母 金钱豹1只、豹崽2只,公豹逃逸。80年代在杨司乡发现金钱豹1只,猎户纵犬围攻,领头猎犬被伤,豹即逸去。1987年土产部门收购豹皮4张。

豹猫又叫狸子,俗称斑猫,猫科。体大如猫,有褐色斑点,常盗食家禽。50年代前多见,今稀有。

狼俗称狗头虎,犬科。50年代前为山野主要猛兽,常三五成群,今稀见。1990年夏,有狼夜入黄礁乡百家徐村,叨去小猪1只。

貉俗称田狗,犬科。形如狐,栖河谷、山麓和田间。今偶见。

豺俗称豺狗,犬科。瘦而猛捷,如犬。昔多见,今基本绝迹。

狐通称狐狸,犬科。穴居丘陵地带,今稀见。

大灵猫俗称麝香猫,灵猫科。比家猫略大,夜行性。阴部囊状腺分泌物可作香料和药用。50年代后逐渐绝迹。

小灵猫俗称香狸猫,灵猫科。栖丘陵地带,60年代后稀见。

麂系小型鹿类,鹿科。椒北在50年代有黄麂、青麂,今基本绝迹。

野猪猪科。性凶猛,常危害山地作物。建国初仍多见,今稀有。

苏门羚俗称岩羊、野山羊,牛科。建国初在椒北偶见,今绝迹。

豪猪豪猪科。穴居丘陵地带,今偶见。

野兔俗称山毛兔,兔科。灰黄色,50年代后一度减少,近年椒北山地有所增殖。

松鼠松鼠科。松林间偶见。

黄鼬俗称黄鼠狼,鼬科。自普遍使用农药、毒饵后,数量减少。今田间村落偶见。

獾鼬科。狗獾、猪獾多栖于海江塘,今基本绝迹。鼬獾,又称山老鼠、猸子,似鼠而大,穴居山坡,今偶见。

水獭有谬称水鬼者,鼬科。半水栖,50年代多见于大陈群岛,今稀有。

穿山甲又名鲮鲤,穿山甲科。通体披覆瓦状角质鳞甲,栖山地丘陵。有铁甲、铜甲之分。今稀见,发现有捕获者,即令放归。

蝙蝠又名伏翼,俗呼燕蝠,蝙蝠科。喜栖民居檐廊下,夜间活动,捕食蚊、蝇、蛾类等昆虫。冬季蛰伏不动。

鼠通称老鼠,鼠科。危害农田和民居主要鼠种有褐家鼠、黑线姬鼠、黄胸鼠、小家鼠等。近数十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,滥捕蛇类、黄鼬等,鼠类天敌减少,鼠患日益猖獗。

鲸海洋哺乳动物,外海偶见。1928年海门渔民在关外捕获鲸鱼1条,骨骼藏浙江博物馆。

海豚俗称海猪、海和尚,海豚科。外海及椒江偶见。

江豚鼠海豚科。外海及椒江偶见。旧志载: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白距鱼由海门上溯黄岩潮际,大如牛,喷沫扬鳍;清咸丰四年(1854),乌巨鱼十百为群,大者如牛,从海门至黄岩,迎潮掀舞,月余退。疑海豚或江豚。

鸟类

鹰俗称赖鹰,鹰科。有鸢(老鹰)、苍鹰、海鹰之别。60年代前,境内多鹰,常攫掠农家鸡雏,今减少。

小隼俗称山榔头、花梨鹰,隼科。栖溪河附近林地,性猛,飞翔极速。

鹗俗称猫头鹰、竹魂,鸱鸦科。有雕鸨、横纹小鸦、长耳鸦之别。栖山林,夜间或黄昏活动,主食鼠类。今偶见。

乌鸦俗称赖丫,鸦科。有小嘴乌鸦、白颈鸦之别。昔常成群,今减少。俗以出门遇乌鸦叫为不祥。

喜鹊俗称八板,鸦科。多营巢于村舍高树间,昔多见,今减少。俗以喜鹊叫为吉兆。

八哥又名鸲鹆,椋鸟科。杂食种子和昆虫。雄鸟善鸣,经训练能学人语。今稀见。

环颈雉俗称野鸡、雉鸡,雉科。雄鸟羽毛华丽,颈下有一显著白色环纹。栖丘陵灌草地,善走,不能久飞。今稀见。

鹌鹑雉科。栖田间、芦草丛,善下蛋。自70年代中期多人工饲养。

竹鸡雉科。多栖竹林及灌丛,今稀见。

稻鸡俗称田鸡,秧鸡科。栖稻田、芦丛,重不盈斤。偶见。

乌鸫俗称百舌鸟,鸫科。似八哥而小,黄喙黑羽短尾。春日尤善啭鸣,声多变化。

苦恶鸟一名白胸秧鸡,俗称水鸡,秧鸡科。常栖水滨,白腹长喙,如鸡而短尾,高足善走。今夏季偶见。

麻雀俗称黄头雀,文鸟科。为数最多,常群飞田间,杂食种子、昆虫。1958年曾被列为“四害”之一,发动群众性灭雀运动,锣鼓鞭炮震天,不久即纠正。近年来种群减少。

山雀山雀科。小型鸣禽,颊部白色,常栖山林间。

翠鸟翠鸟科。毛色艳丽,常栖水滨,以鱼虾为食。偶见。

黑枕黄鹂又名黄莺、鸽鹧,黄鹂科。候鸟。鸣声婉转。夏季偶见。

画眉画眉科。常栖低密树林,善鸣。性好斗。偶见。

白头鹎又名白头翁,鹎科。田圃、树林间偶见。

伯劳亦称伯鹩、博劳,旧称鹃,伯劳科。性猛,善鸣,常活动于疏林和田间村舍附近。

斑鸠俗称哺鸪,鸠鸽科。多栖平原,清晨常鸣。今少见。

鸬鹚鸬鹚科。已驯化家养,用以捕鱼,不多见。

鸽 俗称鹁鸽,鸠鸽科。今多家养。

杜鹃杜鹃科。大杜鹃又名郭公、布谷鸟,喜栖开阔林地,春耕时鸣声如“谷管”,过夏无声。四声杜鹃又名子规、怨鸟,春末夏初常长鸣如“哥哥苦”,昼夜不止,小满节后无声。多产卵于雀鸟类巢中。

家燕候鸟,燕科。春分南来,秋分迁去。专食昆虫,衔泥结巢于梁檐下,哺育幼雏。本地有保护家燕的传统。70年代后旧式房屋逐渐拆建,燕乏营巢场所,今数量大减。

豆雁候鸟,俗称蓝雁、大雁,鸭科。秋分后自北南飞,翌年春北迁,飞行时常由一雁领头。60年代前空中时见雁群,今少见。

绿头鸭候鸟,俗称野鸭、水鸭,鸭科。多群栖于海涂,初冬北来,春后迁去。

苍鹭俗称青装、长脚鸬鹚,鹭科。大型涉禽,春耕时多聚于田间。今少见。

白鹭俗称白漂,鹭科。大型涉禽,春耕时多聚于田间。今少见。

海鸥鸥科。栖沿海和岛屿,椒江口区多见。

柳莺候鸟,俗称青珠,莺科。较麻雀瘦小,玲珑活泼,栖于林间。今偶见。

爬行类

鳖俗称甲鱼、王八,鳖科。栖河湖池沼,因过度网捕,今属水族珍品。

乌龟龟科。腹甲即中药龟板,今平原河湖中少见。又有一种黄喉水龟,头部微绿,下颌黄色。

棱皮龟棱皮龟科。栖海域,少见。1987年9月23日在大陈洋捕获1只,重150公斤,长1.65米,体围1.7米。

壁虎一名守宫,俗称壁蜥,壁虎科。民居附近常见,捕食昆虫。尾易断,能再生。

石龙子俗称捻缠,石龙子科。以昆虫为食,草丛中多见。尾易断,能再生。

草蜥俗称四脚蛇,蜥蜴科。尾细长,几为头和躯干部两倍以上。捕食昆虫,草丛中多见。

蝮蛇俗称毛蛇,蝮蛇科。有剧毒,栖平原及低山。70年代前蛇类多见,因过度捕杀,今数量减少。

银环蛇俗称寸白,眼镜蛇科。有剧毒,多栖水边,有时潜入民居。幼蛇干燥体为中药金钱白花蛇。

赤链蛇俗称火铁链,游蛇科。生活于田野及村庄附近,为无毒蛇,民间相传有剧毒。

竹叶青蝮蛇科。有剧毒,常栖山溪树丛中。

眼镜蛇俗称犁头扑,眼镜蛇科。有剧毒,激怒时颈部膨大,前半身竖立,呼呼作声。昔山野多见,今减少。

水蛇游蛇科。有小毒,多见于水田、河塘。

五步蛇又名蕲蛇,蝮蛇科。有剧毒,栖山地林中。今基本绝迹。

黑眉锦蛇又名黄颔蛇,俗称油菜花,游蛇科。无毒,常栖民居内,捕食鼠类,为著名益蛇。今濒临绝迹。

海蛇海蛇科。有剧毒,外海域偶见。

两栖类

青蛙又名黑斑蛙,蛙科。本地俗称蛤蟆、田鸡者,一般指青蛙,泛指蛙类。多栖平原水稻区,捕食害虫,对农业有益,现数量锐减。捕食青蛙之风从“文化大革命”间开始,今犹禁而不绝。

泽蛙俗称烂泥蛤蟆,蛙科。体小,最常见,春耕时群鸣田间。

棘胸蛙俗称翘皮蛤蟆,蛙科。体大,栖山麓带。少见。

虎纹蛙蛙科。背部有不规则黄绿棕色斑纹,栖山麓带。少见。

蟾蜍别名癞蛤蟆,俗称赖刺蛤蟆,蟾蜍科。田野和村宅旁多见,夜间活动。体表白色分泌物可制中药蟾酥。

鱼类

海洋鱼类

大黄鱼又名石首鱼,石首鱼科。海洋主要经济鱼类,夏初洄游至近海产卵。因酷渔滥捕,今资源几近枯竭。经过为:(1)1956年下半年,福建渔民传入对大黄鱼最具杀伤力的敲舟古方法,俗称“敲梆鱼”,与本地渔民联合作业。1957年10月禁止。{2)1960年当国家困难时期,福建渔民再次与本地渔民联合敲舟古作业,有一次在洋旗海面一网捕获1.5万公斤,其盛况令人惊叹。1962年春制止。(3)1967年和1968年为“文化大革命”最烈之际,沿海渔民又复乘机敲舟古,市场上黄鱼贱至5分钱1市斤,渔盐供不应求。大批鲜鱼得不到加工而腐烂。此后,1974年在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指导下,苏、浙、沪渔民对“中央渔场”的越冬亲鱼进行毁灭性围捕,东海大黄鱼资源从此一蹶不振。

小黄鱼石首鱼科。海洋主要经济鱼类。形似大黄鱼,体较小。春季向近海洄游产卵,秋末返回深海。今资源量锐减。

带鱼带鱼科。暖水性中下层结群性洄游鱼类,海洋最主要经济鱼种。性凶残,以鱼虾为食。大陈海区是幼鱼主要索饵场所,每年春夏之交渐盛,秋冬游向外海区。近年因捕捞过度,带鱼群体出现低龄化和性成熟提早现象,资源量减少。近似种有小带鱼,偶见。

棘头梅童鱼石首鱼科。形似大黄鱼,体最小。春夏季节在椒江口产卵,秋末冬初经大陈海域在近海越冬洄游。今为常见经济鱼类。

龙头鱼俗称水潺,狗母鱼科。常见暖水性鱼类,喜栖近海泥质海域。性凶残,繁殖力强。秋季在大陈海域多见,冬季向外海作适温洄游。干体称龙头鲓。

日本鳀鱼鳀科。常见小型经济鱼类,喜集群性生活。幼鱼加工品即海蜒,春秋两季在大陈海域尤盛。秋冬季捕获的多为成鱼。

七星鱼灯笼鱼科。常见小型鱼类,多用于制作鱼粉。每年随洋流作南北短距离洄游,喜于夜间上浮水面。大陈海域以秋季和冬初为盛。

鲳鱼鲳科。近海暖水性中下层经济鱼类,喜栖水深50米左右的缓潮流海区,春季向沿海产卵洄游。每年农历三月盛于大陈渔场,今资源量减少。

鳓鱼鲱科。近海中上层洄游性经济鱼类,游泳迅速,每年春夏季在沿海产卵索饵。昔多见,今资源锐减。

犀鳕一名大头鱼,犀鳕科。常见冷水性鱼类。灰褐色。背具斑点纹,细鳞,下颌有一触须。向视为杂鱼,近年繁殖量大增。

海鳗海鳗科。常见大型洄游性经济鱼类。性凶猛,喜栖沙质海底。冬春季节为捕捞盛期,干制品为鳗鲞。

青鳞鱼鲱科。常见沿岸河口性中上层小型鱼类,4~5月产卵,秋冬两季尤盛。

小公鱼鳀科。常见小型鱼类,近海和河口区四季均有分布。

黄鲫鳀科。常见近海中下层小型鱼类,4~5月产卵,四季均有。鱼体多刺,味美,干制品称黄鲫鲓。

鲀俗称乌狼鱼、河豚鱼,鲀科。近海河口性中上层鱼类,有时进入淡水中。肉味鲜美,有“拚命吃河豚”之谚,又有较高药用价值,但内脏和血液含剧毒,偶有误食中毒事件。种类较多,本地常见东方鲀,数量不多。

鲈鱼鱼旨科。常见近海河口性经济鱼类,体银灰色,性凶猛,早春在咸淡水交界河口产卵。又一种宽额鲈,偶见,1986年7月中旬在大陈捕获1条,重130公斤,由浙江水产研究所制成标本保存。

马鲛鲅科。常见中型经济鱼类,性凶猛,喜结群作远程洄游。

鱼免鱼又名米鱼,石首鱼科。常见中型经济鱼类,喜栖中下层海域。

黄姑鱼俗称黄三,石首鱼科。中型海洋经济鱼类,形类大黄鱼而吻微突出,喜栖中下层海域。春季多见,今数量减少。

毛鲿鱼俗称黄鱼公,石首鱼科。体灰褐色,长达1米余。偶见。

石斑鱼鳀科。中型岛礁性鱼类,在海外市场有较高经济价值。按体色斑彩分青花、赤点、宝石、六带、云纹、纵带诸种。大陈岛周围海域多见,鱼体最大2.5公斤。70年代末,由香港渔民传入石斑鱼钓,1980年形成规模生产,1983年钓捕量最多达14吨,此后资源迅速衰退,1992年仅钓捕1吨。

舌鳎俗称箬鳎皮,舌鳎科。属比目鱼一类,体侧扁,栖近海底层。种类繁多,为经济价值较大的常见种。

鱼安鱼康俗称蛤蟆鱼,鱼安鱼康科。栖海底,体柔软无鳞,头大口宽,貌丑陋。时有捕获。

弹涂鱼俗称弹湖,弹涂鱼科。滩涂常见小型鱼类,喜跳跃钻洞。因江涂污染,数量减少。

矛尾复虾虎鱼俗称泥狲,虾虎鱼科。底栖性鱼类,常见于沿海和河口,亦能潜入淡水生活。

红狼牙虾虎鱼俗称红头根,鳗虾虎鱼科。体红,瘦长如鳗,海洋常见小型鱼类。

海龙海龙科。形如细管,体长约10厘米,有健身止痛效用。偶见。

海马又名龙落子,海龙科。形似马头,尾细长卷曲,一般体长数厘米。偶见。

鲷俗称海鲫鱼,鲷科。海洋底栖性鱼类,经济价值较高。有黑鲷、黄鲷、真鲷之分,今有网箱养殖者。

鲚鳀科。常见近海河口性小型鱼类,有数种,俗有食少、毛刀之分。春夏季多集群在椒江产卵。

中华鲟鲟科。大型洄游鱼类,海洋偶见,属国家保护动物。1989年12月27日捕获1条,长2.3米,重100余公斤;1994年4月10日捕获1条,长3.3米,重300余公斤。

鲨鱼海洋凶猛鱼类,种类较多,有虎鲨、长尾鲨、星鲨、双髻鲨等,间有捕获。1986年7月在大陈海域捕得金钱鲨1条,长11米,重13吨。

褐菖鲉俗称岩头老虎,鲉科。常见岛礁性中小型鱼类,体褐红色,具云状横纹。

鱼工俗称鱼乎鱼,栖海底,属鳐类。体平扁如蝠,尾呈鞭状,尾刺有毒。有黄鱼乎、红鱼乎之分,常有捕获。

鲻鲻科。沿海河口性经济鱼类,时有捕获。今有人工饲养者。

淡水鱼类

鲫鱼鲤科。野生鱼类中主要经济种。观赏鱼金鱼为其变种,经长期演化而成。近年引入杂交新种,人工放养。

鲤鱼俗称鲤九,鲤科。常见经济种,近年有人工放养者。

青鱼俗称螺蛳精,鲤科。建国后引入,经济鱼种。

草鱼鲤科。建国后引入,经济鱼种。

鲢鱼亦名白鲢,鲤科。建国后引入,经济鱼种。

鳙鱼亦称花鲢、胖头鱼,鲤科。建国后引入,经济鱼种。

鲌俗称塘白,鲤科。栖河湖中上层水域,主要野生鱼种。

粲条俗称长毫,鲤科。繁殖力强,生长迅速,为最常见上层小型野生鱼类。

鳢俗称乌皮鳢,鳢科。栖河湖底层,性凶猛,嗜食鱼虾类。

鲶亦作鲇,俗称娘鱼,鲶科。栖河湖中、下层,优良野生鱼种。今有人工放养者。

胡子鲶俗称八根须,胡子鲶科。栖河湖中、下层,今不多见。

鳗鲡俗称河鳗,鳗鲡科。洄游鱼类,亲鱼于秋季须入海中产卵。近代陆续在所有河口修筑闸坝,鳗苗洄游受阻,资源日竭。今多人工捕苗饲养。

黄鳝俗称黄婆鳝,合鳃科。普通野生鱼类,稻田、河湖中多见,今数量减少。

泥鳅鳅科。普通野生鱼类,常栖泥底,今数量减少。又一种花鳅,亦有见。

黄颡鱼俗称摇翅横,鲿科。栖河湖底层。口宽,有须4对,背、胸各具一硬刺。昔多见,今数量减少。

麦穗鱼俗称偷饭鱼,鲤科。常见细小鱼类,性活泼,繁殖力强。

沙塘鳢俗称土哺,塘鳢科。中型鱼类,栖河湖,数量不多。

斗鱼俗称花皮鲤单,攀鲈科。常见小型观赏鱼类,能栖池沼、沟渠污水中,雄鱼善斗,色艳丽。今数量减少。

附:

海蛰俗称上鱼、酢,腔肠动物。昔为人宗海产品,尤以1968年大旺发,大陈洋面几成海蛰世界。1976年后基本绝迹,一说与海水污染有关,一说为捕捞过量所致。

鲎鲎科,肢口纲动物。形奇特,尾鞭状,头胸甲作半月形,若钢盔。浅海底栖,偶有捕获。

甲壳类

中华绒鳌蟹亦称毛蟹、田蟹,方蟹科。洄游动物,亲体于秋季往浅海产卵,谚有“秋风响,蟹脚痒”。因河口为水闸拦截,幼蟹回迁内河被阻,60年代后资源锐减,今趋绝迹。

三疣梭子蟹别名枪蟹,梭子蟹科。栖泥沙质海底,常见经济蟹类,捕获量最多。

沙蟹沙蟹科。高潮区滩涂常见小型蟹类,穴居,行动迅捷。

招潮沙蟹科。海涂常见。以雄性螯足一大一小最具特征。

青蟹亦名锯缘青蟹,俗称虫寻,梭子蟹科。大型经济蟹类,第四对步足扁平似桨,栖浅海滩涂。今资源日竭,有开始人工养殖者。

溪蟹俗称石蟹,华溪蟹科。常见小型蟹类,有多种,栖溪河沟渠,隐匿于石下。

寄居蟹亦称寄居虾,寄居蟹科。匿居空螺壳内,有多种。

关公蟹俗称关老爷蟹,关公蟹科。小型蟹类,形似京剧脸谱,穴居沿海滩涂。

虫寻俗称岩头蚂,梭子蟹科。栖低潮线附近,螯足强劲有力,有多种,常见双斑虫寻、日本虫寻等。

中国毛虾樱虾科。沿海浮游性虾类,芒种后盛发于大陈海域,冬季潜向外侧海域越冬,捕获最丰,其干晶为炊皮、虾皮。近年资源呈减少趋势。

虾蛄俗称虾狗弹,虾蛄科。栖海底,游泳力很强。昔有弃作肥料者,今视为佳肴。

戴氏赤虾俗称红虾,对虾科。中型虾类,栖泥沙质浅海底,夏秋季多见于大陈海域,台湾暖流强的年份尤盛。

中华管鞭虾俗称红虾、红蜡头,对虾科。中型虾类,初夏自深海向近海洄游,秋季盛于大陈海域。喜栖底层水域,遇大风则集群起浮。

鹰爪虾俗称硬壳虾,对虾科。大型虾类,栖较深之泥沙质海底,春季潜向近海产卵。另一近似种哈氏仿对虾,亦混称鹰爪虾。均间有捕获。

细螯虾俗称麦秆虾,玻璃虾科。浅海常见小型虾类,壳厚而光滑,春夏间尤盛。干品为硬壳虾皮。

白虾长臂虾科。常见中、小型虾类,栖淡水或半咸水中,内河及椒江、浅海均有分布。

龙虾龙虾科。大型虾类,栖海底,稀见。1987年8月,大陈洋30米水深处获锦绣龙虾1只,长1.3米,重3.5公斤。

大头虾俗称龙虾,河虾科。近年侵入之新种,栖内河,多见于三甲、石柱和黄岩金清一带。甲壳红色艳丽,第一对螯足发达,原产北美洲。对本地生态有害。

龟足俗称佛手,铠茗荷科。固着于浪冲激烈的高潮带,于礁石隙缝中常密集成群。

藤壶俗称充,笠藤壶科。栖海洋岩礁带,附着于礁壁上,为最普遍生物种。

鼠妇潮虫科。常见于潮湿石块、墙角下,灰黑色,体长不足1厘米。

海蟑螂别名海岸水虱,海蟑螂科。潮间带常见物种,喜成群栖息,隐匿于岩缝,能水陆两栖。

软体动物

乌贼俗称墨鱼,乌贼科。昔为最普遍海产,立夏后常挤集礁岩产卵,故有“墨鱼注岩”之谚。干制品称螟蜅鲞,背甲为中药海螵蛸。80年代初资源锐减,今近枯竭。1985年1月在大陈海域捕获大墨鱼1只,重3公斤,长60余厘米。

枪乌贼俗称鱿鱼、蜡枪头,枪乌贼科。体稍长,常见海洋经济物种。

章鱼别称蛸、望潮,章鱼科。常见沿海底栖物种,有长蛸、短蛸、真蛸之分。

荔枝螺俗称辣螺,骨螺科。岩礁带广布物种,今采挖过度,资源略减。常见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两种。

角蝾螺俗称角螺,蝾螺科。贝壳厚大而结实,常成群栖息,多见于岩礁海底。

棒锥螺俗称钉螺、长螺,锥螺科。泥沙潮间带常见物种,空壳体多为寄居蟹栖居。

锈凹螺马蹄螺科。壳体呈圆锥状,具铁锈斑,栖岩礁带中、低潮线附近,常见。

贻贝贻贝科。附着于岩礁,肉体干制品为著名海产淡菜。常见两种:厚壳贻贝,壳厚大,呈楔状,栖低潮区至水深20米带;条纹隔贻贝,壳较小,呈楔状而弯,栖中潮区至水深8米带。

嫁虫戚帽贝科。贝壳似微形笠帽,附着于高、中潮区岩礁上,为海岛广布物种。

泥蚶俗称花鲜,蚶科。栖泥沙质潮间带及浅海底,资源量较少。

毛蚶蚶科。类泥蚶而大,栖泥沙质低潮带及潮下带。

魁蚶俗称大毛鲜,蚶科。壳体较大,栖泥沙质浅海底,偶见。

橄榄蚶俗称血鲜,蚶科。壳体小,栖潮间带泥沙浅海底。

青蚶俗称生青壳,蚶科。岩礁潮间带常见物种,附着于岩隙礁穴间。

青蛤又名蛤蜊,帘蛤科。多见于上大陈海涂,于低潮区下营埋栖生活。今有人工养殖者。

泥螺阿地螺科。栖海涂,壳薄而多涎。因采捉过度,资源减少,今有人工养殖者。

玉螺俗称香螺,玉螺科。栖海涂,有微黄镰玉螺、扁玉螺、斑玉螺等种。今采捉过度,资源减少。

缢蛏俗称蛏,竹蛏科。栖海涂,多人工养殖。

拟蟹守螺汇螺科。栖海涂,分海蛳、钉蛳等种,本地有“清明吃海蛳”之谚。

田螺田螺科。有数种,常栖水草茂盛的河湖和稻田。

环棱螺俗称螺蛳,田螺科。似田螺而小,有数种,栖内陆水域。

蚌俗称河蚌,蚌科。有数种,常见圆顶珠蚌,栖泥层,内陆水域多有分布。

石磺俗称泥蛰,石磺科。背皮糙棘,栖沿海滩涂。

船蛆船蛆科。有数种,能钻木而居,危害港口设施及木质海船。

蛞蝓又名蜒蚰,俗称田溜溜,蛞蝓科。体裸多粘液,能为害蔬菜作物。

蜗牛大蜗牛科。栖潮湿地带,常见数种,亦为害农作物。

附:

海地瓜俗称海沙蒜,芋海参科。体呈纺锤形,柔软而半透明,栖浅海泥沙中。味美。

昆虫类

蜂膜翅目。约10余种,除蜜蜂已驯化为家养外,余均野生。常见有黄蜂、熊蜂(九里达)、叶蜂(钻竹蜂)、土蜂等。

蚂蚁膜翅目。营群栖生活,常见5种,有家蚁、红蚁、黑蚁、农蚁、黄蚁等。

白蚁等翅目。营隐蔽性群栖生活,常为害木质建筑物和堤坝等。

蚊双翅目。有多种,雌蚊吸血,雄蚊只吸食花果液汁。常见家蚊、疟蚊等。

蝇双翅目。有多种,常见舍蝇(苍蝇)、绿蝇(茅坑苍蝇)等。

牛虻双翅目。似蝇而大,雌虻喜刺吸牛畜血液。

萤火虫俗称火萤该,鞘翅目。夏夜田间常见。

蝼蛄俗称土狗,直翅目。穴居土中,为害农作物根茎。

蟋蟀古称促织,直翅目。有多种,善鸣,好斗。

螳螂俗称头发娘,螳螂目。有数种。产卵于卵鞘内,入药称桑螵蛸。

蚱蝉俗称桑鸦,半翅目。常见昆虫,夏季出梅之际始鸣。蜕壳即中药蝉退。

蝗俗称夹蜢,直翅目。种类繁多,有稻蝗、竹蝗、蚱蜢等。50年代前,东亚飞蝗常入境为害,今绝迹。

灶马俗称灶蟋,直翅目。体粗短,背驼,旧式厨灶常见昆虫。

纺织娘直翅目。夏季善鸣,可供笼养。

蜚蠊俗称蟑螂,蜚蠊目。居室主要害虫。

臭虫俗称胶虱,半翅目。昔为居室主要害虫,今绝迹。

蜻蜓俗称飞蛉,蜻蜓目。常见大、小数种。

衣鱼亦称蠹鱼,缨尾目。匿栖居室衣物和书籍中,啮食胶质物。

稻叶蝉俗称虫向,半翅目。水稻主要害虫,以黑尾叶蝉居多。

稻飞虱俗称蠓虫,半翅目。水稻主要害虫,有褐稻飞虱和白背飞虱两种。

蚜虫俗称蚰,半翅目。农作物主要害虫,有多种,常见棉蚜、菜蚜等。

蚧别称介壳虫,半翅目。寄生性昆虫,有多种。常见有白蜡虫,寄生于女贞树,能分泌白蜡;吹绵蚧寄生于柑橘,为果树主要害虫。

椿象俗称拉屁阄,半翅目。有多种,为害农作物。

蛾鳞翅目,异角亚目昆虫的通称。种类繁多,幼虫一般称毛虫,大多为害农林作物。成虫趋光性,常见有麦蛾、菜蛾、夜蛾、毒蛾、卷叶蛾等。

蝴蝶鳞翅目,锤角亚目昆虫的通称。种类繁多,常见有风蝶、粉蝶、蛱蝶、眼蝶、环蝶、灰蝶等类。俗称黑而有彩者为“梁山伯”,纯黄者为“祝英台”。

螟俗称钻心虫,鳞翅目。农作物主要害虫,有多种,常见三化螟、二化螟、大螟、菜螟、玉米螟等。

尺蠖古称曲伸虫,鳞翅目。俗分草尺蠖、树尺蠖两种,为园林害虫。

桑蚕鳞翅目。昔常家养以缫丝,今不多见。

瓢虫鞘翅目。有多种,七星瓢虫为著名益虫。

铁甲虫俗称硬壳虫,鞘翅目。50年代为沿海水稻大患,今基本绝迹。

天牛鞘翅目。常见于果园,害虫。

金龟子俗称琵琶阄,鞘翅目。有多种,常见铜绿金龟子,为害农作物。

其他类

蜘蛛俗称虫喜,蛛形纲动物。常见约10余种,如姬蛛、圆网蛛、草蛛、狼蛛等。壁钱俗称冷饭虫喜,跳蛛俗称老虎,均多见于居室。有一种金带蜘蛛,具黄色横纹,俗称英文虫喜,蛛网上有类似WNN字样,不多见。

马陆俗称百脚虫,多足纲动物。栖潮湿阴地或石堆下。

蜈蚣多足纲动物。常栖腐木、石隙中,有毒,能入药。

沙蚕俗称海蜈蚣,毛足纲动物。栖海岛和沿海泥沙中,常见有独齿围沙蚕等数种。

蚯蚓俗称曲蟮,毛足纲动物。有大、小数种,对改良土壤具重要作用,入药称地龙。

蚂蝗蛭纲动物。有多种,水田尤盛,今渐少。